创新共同体稳步推进 沿线国家人民受益多
【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没有中国给予的资助就不会有我的成绩,感谢中国慷慨给予我的一切。”埃及国家研究中心农业与生物技术专家福阿德·法兹·哈桑教授回首在中国进行科学研究的一年,感到激动不已。2014年,他入围中国资助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成为第一批赴华工作的埃及杰出青年科学家之一。在他的心中,中国早已不是异域,而是他的第二故乡。
这只是“一带一路”建设以来诸多温暖的故事中的一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进度和成果。
科技创新合作作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得以稳步推进,民心相通之途因科技而越发光明。
科技人文交流成为民心相通先导
千百年来,随着古老丝绸之路上的人文交流,我国的“四大发明”作为先进技术传播于世界。历史证明,科技创新合作中,人文交流是先导。
去年12月,在位于伊斯兰堡的巴基斯坦农业研究中心会议厅里,几十名来自巴基斯坦各大科研机构的科学家接受了中国兰州大学生物质能源领域科研团队为期20天的技术培训。2011年—2016年,像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科技部共举办了200多个,学员总数超过5000人,涵盖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2013年,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科技伙伴计划框架下,科技部启动实施了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来自发展中国家4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以访问学者身份,到中国科研院所、大学或企业开展为期6个月或12个月的工作,以加强双方科研人员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合作伙伴国培养科研人员。
科技部数据显示,像福阿德·法兹·哈桑教授一样,目前已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蒙古、泰国、斯里兰卡、尼泊尔、埃及等国家200余名青年科学家来华在各领域开展科研工作,一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科技领军人才被培养了起来,他们将中国科技的“火种”带向“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
科技人文交流不仅是“引进来”,更是“走出去”。
位于地中海东岸的以色列,国虽小却被誉为“创新国度”。2016年,科技部与以色列外交部启动了中以“青年创新领袖计划”,现已完成了第一批交流计划,中方代表团在以色列考察了相关大学、科技园区和高技术企业等,取回了创新“真经”。
2016年9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出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计划用3—5年时间,让来华交流(培训)的科技人员达到15万人次以上,来华工作杰出青年科学家人数达到5000名以上,届时将大幅提高科技人文交流的规模和质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人文交流机制。
联合实验室建设惠及沿线国家人民
倡议来自中国,成果惠及世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不明原因的肾脏疾病在斯里兰卡肆虐,每年有超过4万名患者遭受疾病折磨,其中大部分患者为35岁左右的壮劳力。这无疑给当地的经济和民生造成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这一肾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当地的水资源有关。
针对这一问题,过去3年来,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与斯里兰卡在人才培养、水处理和慢性肾病追因等多方面展开了交流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突破。中心副主任魏源送表示:“中科院负责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最终目的有两条:一是用先进科技造福当地民众;二是帮助中国水务技术和产业走出去。”
这种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量涌现,并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级联合研究平台成立起来,其成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近年来,科技部支持建设了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中国-埃及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国-柬埔寨食品工业联合实验室、中国-尼泊尔地理联合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海水养殖联合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心等联合研究平台,并积极与埃及、印尼、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在水资源、生物技术、高温气冷堆、棉花生物技术等领域筹备建设联合实验室。
国家级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有力推动了与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科技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科技部将结合沿线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科研基础条件与合作意愿,在农业、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资源、环境、海洋、先进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医药健康、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新的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其成果将实实在在惠及千百万沿线国家人民。
园区与技术合作推动创新共同体形成
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成都高新区……20多年来,一大批中国科技园区的崛起,令亚非发展中国家看到了科技创新的集聚力量,“一带一路”为“中国经验”的分享与共识创造了机遇。
今年3月底,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科技政策协调司司长特刚额尔德尼,率队专程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邀请内蒙古科技厅派遣团队帮助建设该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科技园区,科技园区的“中国模式”将在乌兰巴托“开花结果”。
科技部相关人士介绍,除蒙古国外,目前已有多个亚非沿线国家对我国明确提出开展科技园区合作的需求。目前已与部分国家签署了科技园区合作协议,下一步将在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人员培训、激励政策制定、产业合作、引导企业入驻等多方面开展合作。
当下,科技研究与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学技术加速在全球的普及与扩散,推动世界经济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技术转移正是其中的重要助力。截至目前,科技部已支持广西开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云南开展“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宁夏开展“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新疆开展“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建设、江苏开展“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虚拟中心”建设等。并与上述地区国家共同举办年度或两年一度的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大会。2016年6月,科技部发起建立“‘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的倡议,创新共同体建设走向纵深。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专项规划》中,为我们勾勒出未来科技合作的美好图景:用10年左右的时间,重点突破,实质推进。以周边国家为基础、面向更大范围的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初见成效。到21世纪中叶,“一带一路”两翼齐飞,全面收获。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五通”目标全面实现,建成“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形成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一个全新的创新共同体呼之欲出,其中满载着勃勃的创新动能,必将把历史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8日 07版)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徐匡迪:以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